守护每一个“少年的你”,阳新法院三举措筑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屏障
“阳新法院家事审判工作采取人性化、多元化司法等举措,与阳新妇联形成有效机制,为化解家庭纠纷开辟了道路,值得学习。”黄石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红卫一行到阳新法院实地调研家事审判及阳新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情况时说道。
今年5月,该院家调委正式“搬家”,基础设施全面升级,而这只是阳新法院在延伸法院职能,妥善化解家庭纠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一小步。
源头助推,突出“合”作用
2018年,阳新法院与阳新妇联成立家调委,兴国法庭和家调委结成“姐妹互助对子”,积极探索家庭纠纷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法院+妇联+社区”良好互动机制,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秉承调解优先,注重“私密关怀”,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制度,将处理家事纠纷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结合,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等工作。
“得益于该模式,今年来,兴国法庭将部分矛盾尖锐、当事人难寻的15件疑难家事纠纷案件转交家调委,通过案件当事人所在社区的妇联主席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由法官与社区工作人员对上述类型案件入户走访,成功调解2件上述案件,并为另13件案件的判决铺垫了坚实基础。”阳新法院兴国法庭庭长明玉萍介绍道。
2024年5月,阳新法院着力打造家事纠纷一体化平台,秉持家事纠纷专业化、效率化原则,新设家事纠纷调解专门场地,家调委整体迁入新办公点,充分发挥家事矛盾处理的前哨作用,切实把急切难理的家务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自成立以来,家调委接待来访当事人4317人,受理案件2080起,均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并获赠4对调和夫妻主动送来的致谢锦旗。
双向发力,加大“治”力度
“要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如果有困难可以联系法官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会尽力帮助你们。”浮屠街法庭庭长王凤华回访时说道。
今年来,浮屠街法庭针对审理的离婚纠纷案件中发现的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建册立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回访,实地了解涉案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共走访困境儿童近20人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有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生活的义务,然而有的父母却将“魔爪”伸向未成年子女。为此,阳新法院结合审判实际情况,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对涉未成年子女抚养的家事案件建档成册,向相关当事人发送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片或视频,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关心关爱未成年子女成长。利用放学后、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会同村组、学校等单位开展困境儿童回访,及时掌握学习生活情况,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目前,该院兴国法庭、浮屠街法庭、木石港法庭等全面发力,为残疾男孩、遭监护人侵害的女孩等所在的困难家庭协助办理低保10余人次。
精准普法,提升“宣”效果
今年5月,阳新法院审理了一起涉校园欺凌的侵权纠纷。该案中,一被告因与原告在网络上发生口角纠纷,遂联合多名被告对原告进行羞辱,致使原告产生厌学情绪,性格大变、精神抑郁。后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上述被告赔偿精神抚慰金5万元,经调解,上述被告均支付了赔偿金。
校园欺凌一直都是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重要敏感话题,也是危害校园安全的顽疾。阳新法院坚持依法惩戒与精准帮教相结合,确保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优先保护。发挥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的“教育、感化、挽救”功能,寓教于审、因案制宜,帮助未成年被告人改过自新。今年来,该院妥善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6件122人。
“同学们,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我们要学会对未成年人犯罪勇敢说‘不’,坚定不移地严守法律底线。”阳新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珊珊叮嘱道。
5月23日,阳新法院联合黄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开展线上普法教育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在线观看了由该校学生们精心演绎的模拟法庭。今年3月起,阳新法院联动社区、校园,结合“法治副校长”“开学第一课”等,以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为全县域内44所学校献上专题系列普法讲座,推出反校园欺凌宣传片,组织校园师生走进法院开展模拟法庭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儿童心中撒下法治的种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阳新法院将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审判职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用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司法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