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人民法庭|木石港法庭:续写新时代的“扁担法庭”故事

来源: 审管办(研究室) 时间:2022-10-08 11:51:59

“感谢邢庭长的公正审判,让我尽快拿到了赔偿款,解了燃眉之急。”926日,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向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送来一面印有“执政为民 司法公正”的锦旗,对该庭庭长邢晓锋表示由衷的谢意,而这只是木石港法庭工作获得诸多群众认可的一个缩影。

十九年前,木石港法庭“一根扁担”挑起乡村司法重任的故事,在鄂东南片区广为流传;现如今,木石港法庭与时俱进,以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全力守护着乡村宁静与祥和,续写着具有时代特征、本地特色、群众赞誉的新时代“扁担法庭”故事。 

当事人送锦旗.jpg


优化便民举措  探索服务乡村“新思路”

“与百姓保持血肉联系,一切为了方便百姓。”木石港法庭管辖着木港、枫林两个镇以及其他镇(区)部分案件,司法服务群众数量达8万余人,人口密度不一、群众居住偏远分散,给司法服务工作带来了困难,法庭,面临着“便民”的现实考验。

近年来,在庭长邢晓锋的带领下,木石港法庭不断创新审判理念和审判方式,兼顾办案质效与便民诉讼,全面推广应用“微法庭”、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平台,运用多元化、信息化方式化解群众诉难,进一步优化“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的“乡土”微诉讼模式,形成利用微信送达、调解、证据质证、庭审等一条龙服务,运用科技为审判工作赋能。今年以来,木石港法庭使用微信平台送达案件155件,调撤92件,开庭11件,为诉讼不便的当事人提供十足便利。

脚步丈量土地  创造守护乡村“新方式”

不仅要“坐堂问案”,也要“出堂办案”,邢晓锋坚持“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多做一些”原则,化解着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维护着辖区社会的稳定安宁。

拿着皮尺“明”法理,带着草帽“和”乡情。去年6月,一纸来自1953年的土地证明,引发木港镇坳头村两名村民的宅基地归属问题纠纷,由于被告父亲的地基被原告父亲侵占并建房几十年,在准备拆除重建过程中,被告进行阻挠要求其返还地基,但这纸土地房屋所有证为70年前存根,年代久远,证件中的地名、面积单位、土地性质等无法准确识别和确定,加剧了双方继承人之间就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和矛盾。为最大限度查清案件事实,邢晓锋头顶烈日,手持皮尺,来到现场进行勘查、测量,走访当地村民的意见,用法明晰利害,用理激发情感,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在不知不觉间化解开来,握手言和。

进村下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jpg


融入基层治理  共同缔造乡村“新面貌”

红砖绿瓦,庭院整洁,阳新法院挂点的共同缔造村木港镇漆祠村,正以宜居乡村的全新面貌,诠释着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真正含义。915日,阳新法院党组成员王红玲与邢晓锋来到这里,主动送法上门、寻需问计,详细了解该村近况,积极延伸司法

司法为民在心中,更在脚下。长期以来,该法庭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合唱”,自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大格局,积极开展巡回审判、送法下乡等法治活动,通过开展法治讲座、发送宣传资料等方式,推动辖区内形成百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今年5月,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巡回便民联系点在阳新县枫林镇综治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木石港法庭更大范围、更广方位、更深层次的融入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木港法庭巡回便民点.JPG


“扁担法庭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邢晓锋表示。时光荏苒,岁月无言。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前行的每一步,都诠释着“百姓”二字沉甸甸的分量。